?設立6年多的河北雄安新區,大規模開發建設正如火如荼推進,目之所及,很多事物都是嶄新的。在規劃建設“未來之城”時,這座新城悉心守護歷史文脈,傳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讓新城市有老場所,群眾能“記得住鄉愁”。
??作為新建片區,容東片區上千棟嶄新建筑物拔地而起。繞過外形如魔方、充滿現代氣息的雄才大廈后,又仿佛穿越到另外一個世界:古風古韻的戲臺、庭院、連廊呈現眼前,周圍綠竹環繞,古樹蔥郁。
??這處民俗文化公園的建筑物由村民舊宅院拆下的舊磚舊瓦砌成。兩棵長得亭亭如蓋的古槐樹,樹齡超過百年,由村民家中移植而來。據中鐵置業集團河北雄安有限公司黨委書記、執行董事杜思明介紹,容東片區E組團施工時,多棵上百年古樹列入“鄉愁樹”目錄,專業團隊一樹一策,將一些古樹原址保留,一些則移植到民俗文化公園里。
??古樹不挪、古建筑不拆、古牌坊不搬,確實需要遷移的尋找合適地方安置起來。對新區居民而言,老村莊在拆遷中不在了,但看到這些老樹老宅,還能找到兒時的記憶。
??雄安新區郊野公園中青磚灰瓦的“金玉璞家老宅”,明朝義士、“容城三賢”之一楊繼盛的祠堂,都被妥善保護起來,并與新區新風貌和諧地融為一體。在規劃建設中,雄安將承載著新區群眾記憶的鄉愁遺存登記造冊,其中物質類鄉愁保護點2600多項。
??當地專業團隊還用視頻、照片、VR(虛擬現實)等方式,記錄雄安的老樹、老房、百姓生活等,構建“數字鄉愁”文化平臺。未來,百姓通過網絡可直觀感受家鄉的前世今生。海岳大街、雁翎大街、渥城路、九河大街……一條條主干道路的命名,也彰顯著雄安新區的歷史文化特質。
??走進雄安新區文物保護與考古工作站,一排排出土文物向觀眾展示著雄安新區的千年文脈。工作站不遠處,就是雄安新區面積最大的一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容城南陽遺址。
??據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南陽遺址考古項目負責人雷建紅介紹,新區成立不久,這里就迎來高規格聯合考古隊。通過40多平方公里的考古調查,考古隊發現了以南陽遺址、晾馬臺遺址為核心的“大南陽”遺址聚落群。其中,晾馬臺遺址考古勘查發現龍山、晚商、西周時期文化遺存,填補了雄安西周時期考古空白。
??雄安新區是河北古文化遺存密集的區域之一。雷建紅說,近年來,文物工作者對雄安新區1770平方公里區域進行了系統考古調查,相繼開展了南陽遺址、鄚州城遺址、古州城遺址、白洋淀及燕南長城調查等多項考古工作,清理古墓葬300多座,出土文物2000多件,涉及年代上迄新石器時代,下至宋元明清,有效服務了新區規劃建設。
??有形的文物古跡、古樹古宅被保護起來了,無形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得到傳承弘揚。如今,西河大鼓、雄縣古樂、鷹爪翻子拳等非遺項目,在雄安新區得到保護傳承。這些年,容城縣西河大鼓傳承人王鳳仙不僅積極參加非遺展演過大年、惠民演出等文藝活動,每年為基層群眾表演數十場,還走進小學校園為文藝社團開設課程、傳授技藝,讓這項非遺傳承下去。
摘自?《中國建設報》?2023.09.21?齊雷杰?劉桃熊?鄒尚伯
轉載至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