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公布20周年。20年來,各地保護了大量古鎮古村,也在實踐中積累了很多寶貴經驗。近日,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劍川縣舉行的《歷史文化保護與傳承示范案例(第二輯)》新書發布暨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公布20周年學術會議上,云南省沙溪鎮、安徽省石門高村等6個示范案例的申報單位圍繞強化規劃引領、突出整體保護、改善人居環境、注重活化利用、鼓勵公眾參與、創新應用技術等方面展開研討。
??上海交通大學設計學院副教授、劍川縣沙溪源鄉村合作中心理事長黃印武展示了沙溪鎮的歷史文化價值和傳統文化特色,用“一張藍圖繪到底”總結沙溪復興工程的成功經驗。2003年,沙溪復興工程開始實施,通過三個層次進行系統規劃:第一個層次是核心遺產,即古村落中建筑遺產的保護,建筑遺產是當地歷史文化傳承的重要基礎,也是沙溪復興工程開展的第一步;第二個層次是傳統村落復興,建筑遺產依托村落而存在,在改善基礎設施的基礎上實現現代生活;第三個層次是整個區域的持續發展,歷史文化保護并不獨立存在,需要融入整體的經濟社會發展,沙溪復興工程的最終目的是推動沙溪鎮實現可持續發展。
??作為我國首批歷史文化名鎮之一,江蘇省蘇州市同里鎮在歷史文化保護與傳承歷程中探索出傳統引導與管控、專家審查、公眾參與、多元實施主體的保護模式。同里鎮建設管理辦公室主任沈春希總結了五個方面的保護經驗:一是堅持整體保護,在修繕過程中遵循最小干預原則,最大限度利用原有材料、使用原工藝,保證文物的原真性。二是改善人居環境,包括改造危房、完善社區公共服務設施等。三是活化利用古鎮資源,鼓勵居民利用民居開設民宿,將文化活動、節慶體驗活動等融入民宿。四是創新運用互聯網、大數據等支撐古鎮管理,在遺產修復中使用云數據建模等新技術。五是鼓勵公眾參與和多元管理,推動居民、外來經營者、規劃師等多元主體互動,邀請更多青年人參與保護。
??貴州省貴陽市青巖鎮黨委委員、副鎮長張琴以《新舉措解決保護老問題新業態激發古鎮新活力》為題,從管理和技術兩個維度闡釋了青巖鎮在歷史文化保護與傳承方面的新探索。管理方面,完善各類保護規劃編制,為古鎮內的風貌保護和傳統民居修繕提供支撐和指導,采取政府、企業、專家和村民共同參與的模式,村民是民居日常保護的第一責任人,對自家房屋具有保護和修繕的責任。技術方面,依托智慧旅游平臺,實現了歷史文化街區、歷史文化保護范圍、價值與特色等的數據錄入和共享,讓更多人了解充滿歷史文化故事的古鎮;實施智慧消防項目,在商鋪安裝煙霧報警器、廚房安裝可燃氣體泄漏報警器,保證24小時無死角監控,盡早發現和處理火災隱患。
??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門頭溝分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吳嵐介紹說,爨底下村是集軍道、鄉道、商道和傳統民居建筑于一體的典型代表,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和藝術價值。保護利用工作聚焦整體山水格局、明清山地合院、特色民俗文化等特色價值,按照科學規劃、保護風貌、傳承文脈、有機更新的原則有序推進。技術創新方面,為74座民居院落制定了“一戶一案”的修繕方案,建立由國家級文物專家組成的修繕團隊,運用傳統的工藝、材質,還原古建筑風貌。活化利用方面,在保護的基礎上對村內閑置的建筑開展活化利用,如利用一些原來的老房子建設村委會、村史館等。公眾參與方面,與北京建筑大學聯合成立北京首家鄉村振興實驗室,圍繞傳統村落保護開展系統性、實踐性、創新性科學研究。
??安徽省池州市石門高村駐村專家柯芳春分享了整合古民居產權等九條經驗,通過歷史文化保護與傳承,留住異鄉游子記憶。在保護過程中,石門高村聘請駐村專家,培養傳統工匠隊伍,堅持風貌的完整性、歷史的真實性、生活的延續性原則,精心編制施工方案,改善人居環境,讓“村內有墻壩、開門見菜園、主房連柴房”的皖南古村落的環境要素得以保留。現代技術也在石門高村保護中發揮了重要作用,SBS貼板防水效果顯著,讓老百姓無后顧之憂。石門高村成立古村落保護小組,落實管理責任,在村規民約中加入一系列拆建改修、環境保護的辦法,建立起古民居維修三方(村民委員會、旅游公司、村民)聯系制度,實現“事有人做、錢有人出,風貌保住了,效果達到了”。
??廣東省佛山市碧江村居民委員會副書記方志濠介紹說,在碧江村的古村落保護實踐中,形成“政府主導+社會力量參與”模式,政府相關部門成立活化工作小組,聘請專業人士、權威人士成立活化專家小組,共同為保護發展出謀劃策。碧江村編制了一系列保護與發展的規劃,明確各個保護對象的保護要求,為保護工作提供科學依據。推進數字化建設、加強信息化管理,把歷史文化街區、歷史建筑信息納入管理,實現數據共享;通過三維測繪建檔技術,保存建筑歷史信息,建立了測繪信息檔案;通過復原古建筑,展示碧江村的歷史文化。公眾參與和管理方面,碧江村引入第三方機構,培育社區管理經驗,開展社區營造和參與規劃相關活動,達到社區文化傳承和自主參與的社會目標,如召開碧江口述歷史會,串街走巷找老人家講述碧江村的歷史,重新挖掘、整理歷史文化資源。
摘自?《中國建設報》?2023.10.20?記者?孫思妍
轉載至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