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為貫徹落實黨中央關于自建房安全專項整治工作各項決策部署,消除房屋安全隱患,改善農村人居環境面貌,按照省、市、縣有關工作要求,平原縣住建局與各部門、鄉鎮(街道)協同配合,將“危房解危”與“人居環境整治”相結合,“治表”與“治本”相結合,通過盤活農村閑置資源,繪就了“拆一片、建一片、富一片、 美一片”的鄉村畫卷,人居環境得到顯著提升。
一、摸底數明權屬,變“要我拆”為“我要拆”
(一)組織領導,吹響行動“攻堅哨”。平原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第一時間成立了專項工作領導小組及工作專班,全面統籌指導自建房安全隱患整治工作。縣住建局協同各鄉鎮(街道)及農業農村局、自然資源局等相關部門先后召開專題會議12次,通過一鎮一策、一村一策,因地制宜拆除危舊房屋,真正構建起政府主導、群眾廣泛參與的城鄉人居環境整治新格局。
(二)摸排鑒定,筑牢群眾“安居夢”。平原縣住建局以分片包干的形式深入各村,對全縣存在安全隱患的房屋進行“地毯式”排查。對于符合農村危房改造條件的,發現一戶、記錄一戶,對于 C、D 級的危房全部進行修繕或重建,實現不漏一戶、不落一人。截至目前,共排查錄入各類房屋35.1萬棟,鑒定出C級房屋146戶、D級房屋577戶。同時,鎮村干部全面核查轄區內每一戶危舊房屋的位置結構、邊界面積等信息作為原始材料拍照留檔,堅持“一戶一檔”原則,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到戶臺賬清單。
? ? ? ?
? ? ? ?
?
(三)簽訂合同,村民吃下“定心丸”。在縣自然資源局前期開展的宅基地“三權分置”工作的基礎上,引導村民自愿與政府簽訂合同,以合同載明原始房屋數據、宅基地權屬, 并明確后續如遇征遷、土地流轉或集體土地上市等情況,宅基地權益仍歸村民所有,切實讓村民吃下“定心丸”,進一步提高群眾拆除危舊房屋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 ?
?
二、多元盤活土地,變“冷資產”為“熱效應”
農村危房閑置舊房拆除后,平原縣積極在盤活利用上做文章,將安心拆除工作與實用性村莊規劃有機結合,結合周邊實際科學規劃土地用途,針對性制訂重建方案,使“沉睡” 的土地資源煥發出勃勃生機。
(一)原址重建——尊重群眾鄉土情結。對原址重建的村民,縣住建局積極推廣新型農居設計方案,明確好房屋重建標準,開展鄉村建設工匠培訓,加強工程建設質量安全監管,對新建房屋的建筑放線、基槽驗收、主體封頂、竣工驗收等關鍵環節進行現場檢查和指導,確保每一處危房改造的工程質量和建設規范。
? ? ?
?
(二)拆危植綠——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根據村莊實際情況,對適合進行綠化的村莊以環鎮路為鏈、以小區塊為點,突出綠化特色,串點連線、一體建設;?對適合修建休閑場所的小型地塊,合理利用拆危后閑置的瓦片、磚塊等材料修建小廣場、小花臺、小公園,形成“村村見綠、一路長青”的鄉村美景,打造美麗宜居鄉村。
? ??
(三)邊角經濟——增加村民集體收入。按照“一村一品”原則,對符合條件的鄉鎮村莊采取“訂單化”種植模式發展邊角經濟,鎮政府全過程服務,引導群 眾種植兼具經濟和觀賞價值的農作物和中藥材植株,實現“種、產、銷”一體化經營,確保種有所收、忙有所獲,既美化了村莊環境,又帶動了村民與集體“雙增收”,有力助推鄉村振興。
(四)龍頭帶動——零散土地賦能發展。通過引進龍頭企業,對拆除房屋后的閑置土地進行集中連片流轉,探索“產業現代化、大棚數字化、作物無害化、 標準有機化”的農業4.0模式,最大限度發揮了土地資源效益。如,張華鎮與京東集團、山東芒種集團等企業對接合作,投資1億元,建設522畝地的京東數字農業產業園(大棚),村民入股土地分紅,帶動村民增收致富,僅北白村2023年集體收入就已突破100萬元,解決農村閑散勞動力90余人。目前,該模式已向全縣推廣。
(五)房票安置——發揮增減掛鉤效益。針對危舊房屋較多,村民整體拆遷意愿強烈的村莊,探索房票安置模式,召開村民大會、征求村民意見,實施規模化拆遷。如:德原街道東高村優先實施連片拆遷的“小增減掛鉤”政策,在保證實施地塊符合騰空標準的前提下,采用房票安置措施,尊重群眾自身意愿。目前,已騰空土地指標100余畝,復墾率達90%,已安置村民139戶。在促進村集體收入、土地提升的同時,改善村民居住條件,減少平原縣樓市庫存。
三、實施動態監管,變“單兵突擊”為“協同作戰”
為有力度有溫度的規范自建房后續建管工作,確保新增危房及違建房屋及時得到整治,形成群防群治的良好工作局面,平原縣建立常態化動態監管機制,形成以縣住建局、鄉鎮(街道)、村(社區)為單位的三級監管網絡體系。通過房屋安全員制度和網格化動態管理制度,引導村民自查風險并逐級上報安全隱患,同時,村(社區)每月、鄉鎮(街道)每季度、縣住建局每半年進行1次自建房安全常態化巡查,不斷充實基層房屋安全管理力量。
截至目前,拆除危房5746處、空心房2158處,總拆除面積達3958畝,整合閑散宅基地1146畝;新規劃建設村級道路900多米、文化廣場31處,種植美化植物36.5萬株,發展鄉村旅游項目21處,開展特色種植800多畝,農村人居環境煥然一新,大大加快了全域美麗鄉村建設進程。
轉載至山東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